大家好,今天小編關注到一個比較有意思的話題,就是關于樂游原電視劇星辰影視的問題,于是小編就整理了1個相關介紹樂游原電視劇星辰影視的解答,讓我們一起看看吧。
如何從文學理論角度評價唐代詩人白居易十六歲寫的《草》
詩題“古原草送別”頗有意思。草與別情,似從古代的騷人寫出“王孫游兮不歸,春草生兮萋萋”的名句以來,就結(jié)了緣。
但要寫出“古原草”的特色而兼關送別之意,尤其是要寫出新意,仍是不易的。
首句即破題面“古原草”三字。多么茂盛(“離離”)的原上草啊,這話看來平常,卻抓住“春草”生命力旺盛的特征,可說是從“春草生兮萋萋”脫化而不著跡,為后文開出很好的思路。
就“古原草”而言,何嘗不可開作“秋來深徑里”(僧古懷《原是秋草》),那通篇也就將是另一種氣象了。野草是一年生植物,春榮秋枯,歲歲循環(huán)不已。“一歲一枯榮”意思似不過如此。然而寫作“枯──榮”,與作“榮──枯”就大不一樣。如作后者,便是秋草,便不能生發(fā)出三、四的好句來。
兩個“一”字復疊,形成詠嘆,又先狀出一種生生不已的情味,三、四句就水到渠成了。
“野火燒不盡,春風吹又生?!边@是“枯榮”二字的發(fā)展,由概念一變而為形象的畫面。古原草的特性就是具有頑強的生命力,它是斬不盡鋤不絕的,只要殘存一點根須,來年會更青更長,很快蔓延原野。
作者抓住這一特點,不說“斬不盡鋤不絕”,而寫作“野火燒不盡”,便造就一種壯烈的意境。野火燎原,烈焰可畏,瞬息間,大片枯草被燒得精光。而強調(diào)毀滅的力量,毀滅的痛苦,是為著強調(diào)再生的力量,再生的歡樂。烈火是能把野草連莖帶葉統(tǒng)統(tǒng)“燒盡”的,然而作者偏說它“燒不盡”,大有意味。
這是多么意味深長的結(jié)尾??!詩到此點明“送別”,結(jié)清題意,關合全篇,“古原”、“草”、“送別”打成一片,意境極渾成。
全詩措語自然流暢而又工整,雖是命題作詩,卻能融入深切的生活感受,故字字含真情,語語有余味,不但得體,而且別具一格,故能在“賦得體”中稱為絕唱。
老朽只補如下意見:
一丶如何理解詩題。完整的詩題是:《賦得古原草送別》。"賦",是說官方考試還是朋友聚會,命我做詩。"得"是得到一個題目。題目是什么呢,本詩就是"古原草"但要你以古原草為比興材料,寫"送別“這種活動。這才算完整理解了詩題。比如韋應物那首《賦得暮雨送李曹》,也是"賦“,然后"得",得到"暮雨“這題材,要你用這題材送李曹。看看他的詩是不是這么做的:
楚江微雨里,
建業(yè)暮鐘時。
漠漠帆來重,
冥冥鳥去遲。
海門深不見,
浦樹遠含滋。
相送情無限,
沾襟比散絲。
前三聯(lián)六句整個寫"暮雨“,尾聯(lián)才搭上送李曹。
總之,遇到這類題目首先會解題,你才會讀丶會做。開頭說白居詩,不也用整整三聯(lián)寫本題,到尾聯(lián)才搭上送別嗎?
遇到這類題,你不妨斷做:賦丶得:XXX一xx。
二丶尾聯(lián)用淮南小山的《招隱士》:"王孫兮不歸,芳草兮萋萋?!斑@時代的招隱士,還是把隱士從山中招回人間,因為這母題是從楚辭《招魂》來的。后世的招隱士有時相反,是招引朝歸山引退。"招隱“一詞被用成相反兩向,讀后代詩要注意這種反招隱意。
十六歲的他僅憑一首小詩,贏得了久居長安的“許可證”,絕非偶然!
引言:
他出生時,“詩仙李白”已經(jīng)去世10年,“詩圣杜甫”也已去世2年。人所共知,“大唐盛世”不僅是一個物質(zhì)生活的繁榮,政治穩(wěn)定的時代,最為后人稱道的是一個詩的國度。特別在詩歌方面,這是一個人才輩出的文化鼎盛時期。
時代需要精神文明的高度發(fā)展,時代需要大詩人的存在,在這樣的社會氛圍中,似乎冥冥之中自有天意安排,他就是為了趕赴這個天意,應時而生,成為千百年后的另一位光彩奪目的巨星。
他出生書香門第,自幼絕頂聰明,五六歲便學寫詩,九歲便能夠辨別聲韻,秉承家學,加之家庭和社會給予他很大的刺激和督促,他青少年時代讀書就特別刻苦。
他的一生雖然仕途不順,但作為一個詩人,他卻成就極大,名動朝野,婦孺皆知。他十六歲時,就已經(jīng)寫出不少可以傳世的佳作。據(jù)說他的詩歌淺顯易懂,歷史上留下“老嫗能解,童子可知”的美談。
其中最富有盛名的就是那首婦孺皆知,在我們幼童時代都能順口詠誦的五言律詩《賦得古原草送別》:
離離原上草,一歲一枯榮。
野火燒不盡,春風吹又生。
遠芳侵古道,晴翠接荒城。
又送王孫去,萋萋滿別情。
他就是唐代著名大詩人——“詩魔”白居易
據(jù)宋人尤袤《全唐詩話》記載:白居易少年時期,初到長安,帶著自己的一顆報國安邦的心,前去拜見文壇德高望重的老詩人——顧況,這位名噪一時的老先生心高氣傲,當他看到白居易大名時,便開玩笑地打趣:“長安米貴,居大不易”。
然而但當他讀到這首詩的“野火燒不盡,春風吹又生”時,大為贊賞,說到“有才如此,居亦何難?!薄写宋墓P,才華橫溢,居長安不難!從這首詩可見白居易才情非凡。這些當然都是中國古代文壇的“公案”——“長安米貴”。
何為“賦得”?
唐詩中通常有借古人詩句,或者成語命題的詩作,題前一般都冠以“賦得”二字。
據(jù)考證一般有以下幾種情況:
- 其一,古人在學習作詩過程中,或者文人雅士聚會分題作詩的一種方式,稱為“賦得體”;
- 其二,科舉考試時命題作文,是應考詩作。按科考規(guī)矩,凡限定的詩題,題目前必須加“賦得”二字,作法與詠物詩相似。就如同我們今天的“高考模擬作文”。
- 除了白居易這一首《賦得古原草送別》之外,還有例如張九齡的《賦得自君之出矣》、韋應物的《賦得暮雨送李胄》、著名女詩人魚玄機《賦得江邊柳》、李商隱的《離亭賦得折楊柳二首》。
淺說白居易《賦得古原草送別》
這首詩單純從意思上講,淺顯易懂,并不晦澀難懂,作者畢竟只是十六歲的少年,況且樂天先生的詩歌特色便是老少皆宜。另外對古詩詞的釋義,我一向不主張翻譯成“白話文”,倘若沒有一定的古詩詞鑒賞素養(yǎng),多多少少有暴殄天物之嫌。
在整部《全唐詩》中白居易的這首“賦得體”,詩題是“古原草送別”,不難看出是考官取自楚辭中的“王孫游兮不歸,春草生兮萋萋”,要求既要寫出原野,又要寫出荒草,還要體現(xiàn)送別,更須推陳出新,格律對仗起承轉(zhuǎn)合的要求更是難上加難。
白居易的才華在于,一個初出茅廬的文弱書生,卻做到了以草之枯榮“起”,至草之生機“承”,以荒城芳翠“轉(zhuǎn)”,至萋萋送別“合”,一氣呵成,流暢自然,對仗工整。不但遣詞造句功力深厚,章法老練,難能可貴的是他表達出深切的生活氣息,送別真情,道出了一種頑強的生命精神。特別是一句“野火燒不盡,春風吹又生”何等的生機勃勃,千古名句,可謂橫絕古今!
@兵法天下 如是說
- 一首詩流傳千古,一句話千年傳唱,不是每一個詩人都有這樣的藝術(shù)風格和才華。在燦若星辰的唐詩大觀園里,白居易實至名歸。據(jù)有關資料顯示,在他的那個年代,似乎超越了詩仙太白(康震曾評價過)。
- “野火燒不盡 ,春風吹又生”,也許這一點睛之筆,讓顧老前輩眼前一亮,似乎看到了年輕時意氣風發(fā)的自己,正所謂好的文章必須讓讀者心靈震撼,感到了心與心的共鳴。
- 這首詩之所以能引起讀者的共鳴,不難看出這是一曲“野草頌”,對于普通人來說,可謂“生命的頌歌”——野草雖然平凡,卻歲歲生生不息。
【溫馨提示:兵法天下,詩詞文化。尊崇原創(chuàng),不忘初心。自古讀書本難,行文不易;既然頭條有緣,文筆相見。如果您認可“兵法天下”,敬請贊轉(zhuǎn)分享,雅評留言】
大家好,我是@兵法天下 ,贈人玫瑰 ,手有余香;奇文共欣賞,疑意相與析】
到此,以上就是小編對于樂游原電視劇星辰影視的問題就介紹到這了,希望介紹關于樂游原電視劇星辰影視的1點解答對大家有用。